【轉】我的管理心得
轉摘說明:本篇文章是最近的《經濟觀察報》上的商業評論版文章。一般商業評論版都是最有深度的。此篇文章是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的演講稿。本來對李榮融這樣的高官我不是很感冒,除了不喜歡他所鼓動的“國進民退”之外,我在想政府官員也懂企業管理嗎?不過看了這篇文章之后,對他的看法有所改變。沒有太多空話和套話,更多的是實踐中的一些感悟。
他的觀點是:“管理的要點不在于管,而在于理。”這似乎跟彼得·德魯克的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遙相呼應。我們更多的管理者只在乎“管”,因為只有“管”才能夠體現自己的權勢,我們一想到誰當了管理者,就想到他管多少人,而沒有想到他“理”多少事。當我們每天疲于“管”的時候,把該“理”的事情給荒廢了,看似無比忙碌,實則是庸庸碌碌而已,最終害人害己害企。此篇文章,值得每個管理者或者即將走上管理崗位的人深思。(譯國譯民:凡一)
李榮融/文
離任以后,就喜歡為培養我們的企業家做一點貢獻,畢竟我的一生都走在這條路上。我現在給大學講課的題目就是怎么搞好企業。清華EMBA有20門課,我問過同學,學完了以后有什么體會?他說沒學之前還知道怎么干,學完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干了。我說本來你工具箱里沒什么東西,就一把老虎鉗,碰到什么拿老虎鉗出來對付一下還能對付?,F在工具箱一打開,里面有20把工具了,所以選工具就是第一位的事兒了,所以我就講“如何搞好企業”的課程。
我的觀點,無論是什么性質的企業,搞好企業的規律是一樣的,大家都必須遵循規律,離開了規律一樣垮臺。拿安然公司來說,安然倒臺以后,因為當時我們國家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,我就問我自己,安然是不是現代企業制度?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,建了現代企業制度還垮了,什么原因?到2008年的雷曼公司垮臺更堅定了我的信心,所以我是比較早地提出搞好企業與企業的性質沒有必然聯系。因為當時社會上都有一個觀點說國營企業是搞不好的,為什么?因為你是國有性質的。我說這個話不完全對,這個話我是最早在中央黨校提出的。
什么性質的企業就一定能好?我說沒有這樣的企業,當時我正好有一份美國的論文,他說我們私有企業能夠過三代的不超過5%,而這三代的5%中間,做飯館的、開小旅館的居多,真正搞成大企業的很少。
我一生是為國有企業工作得比較多,我退下來以后,也想能為私有企業工作,因為我在經貿委的時候也是比較早地提出,政策必須面向各種所有制,所以我管技術改造、技術進步,我的政策都面向各種所有制,因為只有競爭才能出高水平,你排斥哪個都不對。
管理是超級生產力
《管理學》不是我的主課,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管理教育,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我在廠里面學習首鋼的經濟責任制,那是我第一次規范地學習培訓管理,我工作當中要用,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,因為這是第一次接受管理相關的教育。
我感覺搞管理的人比工程技術難,難在什么地方?它必須結合自己。搞一個產品,比如投影儀,我現在做不了,做不了可以引進、買圖紙,你只要按他的圖紙、按他的工藝一定能做出來。但是管理不行,管理要照搬的話沒有成功的,你說全面質量管理,那是什么年代的?應該是有效的,但是照搬過來也不行。到現在人家就不可理解了,中國這么發達了還出三鹿奶粉,吃什么都擔心質量的問題。就那么難嗎?
管理說復雜很復雜,說簡單很簡單,不管你念多少書,我認為要抓住本,圍繞這個去展開,我相信你的工作一定會有效的。
很重要的是什么?關鍵是要“悟”,光干只能在一個水平上,只有悟才能提高,所以我上了EMBA的課,叫我推薦書,我沒書,我只推薦兩本書,就學毛主席的《實踐論》、《矛盾論》?!秾嵺`論》給我信心。那《矛盾論》解決什么問題?有的人換崗不到三個月就能理得清清楚楚,有的人搞了三年都搞不清楚,我覺得這個就是因為《矛盾論》沒學好,實際上抽象來看就是這點兒事兒,你要把它捋清楚。
現代化管理方法,我認為最常用的只有兩個方法,作為領導來說一個就是魚刺圖、一個是直方圖,魚刺圖把原因分析清楚,直方圖把主要矛盾找出來,你解決就方便了。所以管理不是說說而已,咱們在企業的都是要解決問題的。
我理解管理,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,個人本事不同,你配置我配置不一樣,有的企業把指標一比就比出來了,誰配置得好,所以說目的是在資源配置效率上下工夫,當然對效率這兩個字理解不能偏,也應該是全面的。
我不知道現在管理學上講生產力有沒有發展,我講的生產力還是三要素:人、勞動工具、勞動對象,這是三個物質要素。還有兩個是非物質要素:技術、管理。技術要附加在這三個物質要素身上的,所以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,這個第一生產力統統體現在三個物質要素上。我的觀點是管理是超級生產力,而我們中國現在最缺的恰恰是管理。管理是把三個物質要素加上一個非物質的技術要素加以組合,我們往往要求1+1大于2,實際上有的時候1+1可以大于10,這就是管理的本事。
資源配置配什么?三個物質要素加一個非物質要素,這就是我們的管理的功能,所以我把它評價為管理是超級生產力,不僅僅是第一生產力,因為它是在組合當中產生的效率,你只要有進步,我一定把你配置得更高,不管你技術進步到哪兒,在你最遠端、最高端我組合你,這就是管理的重點。所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,它的功能很重要是體現在組合上。
管理工作不是說管得越多越好,我理解的管理只管兩件事兒:違規和例外。咱們無論在哪個崗位,如果你感覺自己管得越來越多了,你要提醒自己出毛病了。管得越多,從資源配置效率上來講一定是打折扣的,你管得越多,折扣打得越大,所以我理解管的最高水平是少管、不管。而更多的精力要花在理上,管理的理我理解為梳理,要把它理順、理清楚,最后出規章、出制度、出辦法、出理論,如果人的大量精力花在管上面,你一定把很多時間荒廢掉了,你真正理是理得很少的,你不可能會提高。
在我們企業當中這樣的事情也很多,包括我們政府的管理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。就像我們十字路口紅綠燈一樣,原來沒有左拐彎燈,車一擁擠有的人闖了一個黃燈過去了,但是左拐彎拐了以后前面堵住了,另外一個方向綠燈開了也過不去,就攪麻花攪在一起了,沒辦法,找交警,交警把它疏通解決了,你不能因為交警把它疏通了,反而提出來紅綠燈不用了,就交警站在這里吧,這是本末倒置。
所以我工作一般一個月就要把這個月的時間捋一遍的,目的是什么?你時間要用在自己工作上,不要被別人用掉了。像我這樣的領導,很多會議都會邀請我,但我是有規矩的,包括各省市的活動,什么是主任參加、什么是局長參加、什么是處長參加,你都參加來得及嗎?時間都被他用掉了,你能做好自己的事嗎?如果我那樣做的話,絕對不會有今天的。所以你們一樣,把自己的工作時間捋一遍,查找一下是你管的時間用得多了還是理的時間用得多了。這個行為很有好處,因為一般當了主要領導以后,誰來幫你做這個事情?沒有人會、也沒有人敢,所以你要不停地提醒自己,如果真正圍繞這個轉,我相信你這個企業一定是有希望的。
無論哪個崗位,管理者的精力應該集中在梳理上,老總有老總的梳理辦法,下層有下層的梳理辦法,不是完全一樣的,特別是重要的決策,你必須親自調研,你不調研光聽匯報絕對要犯錯誤,我可以這樣說。辦法就是我說的,你要把梳理的時間騰出來,你不能老被這些事務纏著。
以前亞洲金融危機朱镕基擔任總理,1998年,計委班子成立他第一次見面給我們訓話,就說我不是萬能的,你計委的工作重要的是預測、預警。工作了兩年我添了兩個字“預案”,就是要預測、預警、提出預案,總理就好當了。
朱镕基總理怎么辦?他把事務性工作批給副總理們去干,他就騰出時間干自己的事兒,否則哪兒有稅制改革,稅制改革他跑了13個省了。重大決策你不能例外,你必須親自調查。所以日常的工作慢慢要養成這個習慣,把管的時間壓縮到最小。人家來考察我之后發現我這個部門不得了,國資委管的企業不得了,我1000多萬職工,當時196個企業,后邊還有兩大攤。
一個是工業部的老干部全到我這邊來了,經貿委說我管,分了以后我說這應該到計委,因為我的職能全劃給計委了,行業職能去了他們也應該去,人家死也不要。總理說好聽話給我,他說老同志都說你管得好,舍不得離開你,我說我都理好了。說實在話,開始的時候很難,因為九個工業部的收入水平是不一樣的,一個月差1000多塊錢,因為有的部不大老同志又不多、收入又高。9個部交給我后,慢慢都梳理好了,管的制度都有了,我這個人是先把規章制度理出來,就是捋完了以后按這個做。
還有一大攤構造行業協會,全國300個行業協會在國資委,我的時間怎么用?我就是這樣用,要經常提醒自己。所以我的批件也不過夜的,我的東西也多,理出來放旁邊星期六(002291,股吧)加班,幾乎每個星期六都加班的,因為沒人來打攪,看的效率很高。所以領導在管理上你的重點是理,理完了就是別人管,你只要監管就行了。
規章制度要嚴格執行
同樣的事在我桌子上不會超過三次,超過三次就要修改辦法了。所以開會都不用我操心,以前每開一次全國的會,光臺上坐的名單要簽字,那個排位置不好排的,坐錯一個位置,有的能彌補,有的彌補不了的,有的領導也很計較的。所以像這類事兒都要形成規范就好弄了,然后你領導帶頭執行,沒有例外。
我舉一下交通的例子,交通主要是挖掘人、車、道路的潛力,來提高安全的流量。本來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了,走的人擠了就要有人來理,如果人和車一起走就有安全問題,車多了就有紅綠燈,它這個演變的過程正好說明了“管”跟“理”的過程。
因為有擁擠你就要去解決,你梳理出來人要往右行,有了規則按這個規則走你的流量就一定高。中國比較難,最近在解決這個問題,中國式的過馬路要解決,紅綠燈不管用,所以說你的交通流量就很低,因為提高流量就像水管子一樣,一個是增加橫截面積,一個是提高流速。
咱們汽車的速度遠遠不夠,現在汽車的性能很好,我說這個性能是多余的,多余的性能就是浪費錢。在中國有70公里/小時就可以了,用不著120、140,沒有用的。你們可能也去過德國,德國的高速公路是不限速的,所以汽車廠就有一個研發的要求了,就是發動機怎么改進、速度提高,發動機提高剎車系統就要求高了,因為速度越高剎車系統越好。剎車系統就像我們企業管理當中的監管一樣,沒有監管是不行的,但是監管的目的是為了讓車跑得更快,不是說剎車要把車剎到不跑了,我們現在的監管就有這個毛病,特別是國有企業,剎車的人太多了,這個人也剎一把,那個人也剎一把,所以你要跑得快很難跑,人家沒有,但是跑得快的話要按規則走。
我第一次去德國坐出租車,司機儀表很干凈,每天車擦得干干凈凈,你上車把門打開,開著奔馳車自豪地行駛在高速公路上,但是他超車道就是超車道,沒有說超了車就占著那個車道行車的,幾乎沒有,一超車就拐進來。你別以為奔馳車快,后面還有寶馬呢是不是?所以說沒人以為是我的車最快,沒有牌子的也有可能走得很快,所以流量高。
我們的高速公路跟慢速公路差不多,最早的時候還有拖拉機開,現在這個倒是沒有了,沒有什么超車道、行車道的,就是混著開,這個效率怎么會高呢?沒有人管。所以說梳理出來成為規章制度,一開始就要嚴格執行。
這個感悟是上井岡山時產生的。以前我看毛主席的書,我對毛主席還是比較崇拜的,中國的領導能夠自己親自寫出這么幾本書的,好像只有毛澤東,而且他寫的書大家看得懂,往往還記得住。他上井岡山的時候是34歲,我想如果我們34歲在這個山上要當一個頭,那叫人家服你也不容易,再加上這個隊伍打了兩次敗仗,八一起義和秋收起義,在井岡山會合,然后毛主席去領導。就在這個山上他還提出來說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還要解放全中國,毛主席講那個話的背后有他的東西:第一,三大紀律、八項注意,這就像我們企業一樣,要有規章制度,規章制度是形成合力的;第二,支部建在連隊上,這是機制了。上面的是制度、這個是機制。
管理者要做的幾件事
我們管理也一樣,管理一定要跟本企業相結合,沒有兩個企業是完全一樣的,因此也沒有兩個企業應該用完全相同的辦法來治理。
你看我們生產力三要素,人、勞動工具、勞動對象,最大的變化是人。沒有兩個企業的人是完全一樣的,就是你本企業的人每天也都在變。所以說管理難,更需要靠制度、規章來形成這個合力,而同時要落在機制上,要組成活力,它才可持續。所以我們老總難就難在你要跳出這個,在實踐當中悟,梳理后面的事兒,方向就是這個方向。你提高配置效率沒有活力能行嗎?也不可能?,F在有活力,過兩天沒有活力了,也不行。
所以交通管理每進一步,它管理的人不是增加,而是減少,效率在提高。你要按原來的方法管理現在的車流,不知道需要多少人。現在也在不斷地進步,拐彎專門有拐彎燈,左拐彎不僅要有燈,右拐彎也要有燈,這都是進步。原來都靠人指揮,現在有信號指揮、還有交通臺指揮來提高流量,所以說手段多了,但是目標仍然是一個,就是提高安全行車的流量。
我們企業也一樣,有幾件事是管理者一定要做的。
第一件事兒,責任要落實,責任不落實不行。十六大以前國企改革了20來年還是不行,那時候已經到了叫“國民經濟的沉重包袱”了,全國國有企業將近24萬戶,加起來的利潤1998年只有213億,三分之二以上是虧損的。你再看看現在,現在我們中央企業一個月的利潤要超過1000億,現在就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,核心在哪兒?首先體制要變,這個體制是什么?我說原來是叫沒有責任的體制,別看審批的人多,這個也批、那個也批,批到最后就沒有人負責了。十六大以后把體制改成了有責任的體制,我的任命跟別的部長任命不太一樣,從我開始的。不是說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主任李榮融,他第一個是國資委第一責任人,然后是主任李榮融,你是第一責任,不管什么事兒你是第一責任。所以我說我也不笨,我哪兒扛得起這個責任,盡管當時的國有資產是7萬億,我離任的時候是24萬億,所以我要睡得著,就要叫我的下邊睡不著,下邊睡著了我就睡不著。辦法就是經營責任制,大家簽字,是不是?原來我們叫合同,后來叫經營責任書,經營責任書一簽我就好睡了,我就更多地考慮“理”的事兒了,到時候就是按規矩兌現,現在社會上講也是亂講,好像你這個沒用的,干得不好的也發,干得好的也發。但我都兌現的。
第一次兌現時,我們上午開會開完,因為一般是要審計,我們要核對,我先審計,審計完了以后再交叉審計,交叉審計完了以后我專門有一個局,統計評價局再去抽查,抽查完了以后才能核定你領導今年的得分是多少,根據你得的分對應ABCD四類。A類是基薪的2倍,B類是1.5倍,C類是1倍,D類就是干拿基薪沒有獎金。當時兩個人就是D類。我為什么給他們D類,賬本都弄不清,我說這哪兒叫中央企業。那兩個人基薪不是太大,基薪也就是12萬,績效薪40%是押金,60%是給你的,40%是延期支付,你三年滿了我一次給你,因為你今年好、明年不好,我扣錢扣不到,你們想想就知道我是企業出身的人了,我的錢都不是白花的。
今年是2012年,我在廠里跟工人講,你要拿2012年的獎金需要拿2012年的水平,你不能拿2011年的水平來拿2012年的獎金,這是不行的,每年會有點兒新要求,搞企業管理你不能一下都提高,這是給領導看的,一年能走一小步我認為就不錯了,所以我四項指標考核中,管理我只考核你這個企業的短板,每個企業的短板不一樣,只要你短板提高一點我就很滿意。有的企業搞得很好看,全面提高,說良心話就是全面失敗,不可能的。
所以作為我們搞企業的,我的話就是都要管用,領導要把精力放在梳理上,同行看外行也要看。外行看看可能會給你不少啟示,因為有的行業是一開始就規范,像我們家電行業做洗衣機、冰箱。有的行業開始時不規范,所以你別看在本行業好像不錯,但是你跟外行業看就知道差距了。你看看我們中石化,現在世界500強排位最前的是我們國家的中石化,是第6位,但是我要叫他去學臺灣臺塑集團的王永慶。在我管的中央企業、我看到的企業中間,我還沒有看到王永慶這樣水平的企業家,大家都講精細化管理,你精細到什么程度?
我們國內的汽車企業,到裝配了,車輪裝配了,那個齒輪還有沒磨出來的,要到裝配車間,這簡直是笑話,前面這么多工序怎么都沒弄過來。所以我說如果你培養不出像德國一樣的工人,你就做不出德國一樣的車,所以我對培訓非常重視,企業的領導要有很好的設想,但是這個設想你不能空想,你要對著基礎講話,你有多好的基礎你再提高一點,這是做得到的,離開了你的基礎講話,那是表演,那不懂的領導聽聽可能會鼓勵你幾句,但是你蒙來蒙去是蒙自己,所以我說搞企業的你不能蒙人,蒙到后來是害自己。
所以,基礎工作第一項就是標準。標準一比就把你比出來了。有了標準就要計量。第三個是定額,定額先進不先進。第四個就是責任制,第五個就是培訓了。
我經常對央企領導說,你首先要對職工負責,職工都養不好,怎么對黨負責。因為國有企業改革下崗那一段,我都操作過,我真是心疼,因為那個時候實在沒辦法。因為一個職工下崗對他家庭來說可能就是一個重大轉折。我那時候陪副總理去貴州去考察,8口人就吃一個老頭的,老頭是離休干部,當時大概離休干部是1200多塊錢,那貴州機床廠的廠長,整天為每個月的發工資發愁,一問廠長的工資多少,當時的工資是300塊錢。我也一直嘀咕怎么辦,因為我看到當時這個老人是70多歲了,萬一一走的話,留下這7個人怎么活呢?
對于子女也是一樣,子女命運的重大轉折,子女在念大學,父母也供得起,父母一下崗供不起了,那怎么弄呢?所以我對企業的要求,我不需要你多快,你只要持續、穩定發展??偙瓤辶撕?。
所以對于我們一個管理者來講,我就說,著力點一定是在理上,管的最高水平就是少管不管,這是我的觀點。一個人整天調研看看這個、看看那個,我認為他的水平不會低,因為他后面總會有新東西。
所以要結束我的講話還是用兩個老人的話,一個是原來企業管理界的老前輩袁寶華,他說過,叫“博采眾長、融合提煉”。這就是我說的理的過程,最終要自成一家,在管理上你不怕講這句話,一定是自成一家,所以有的人企業文化說得很好聽,脫離了自己的產品講企業文化,胡講。你的文化是為什么的?再好的樹搬到你的土壤上,一定要扎根你的土,離開了你的土壤再好的樹也要死掉的。所以博采眾長、融合提煉、自成一家。
還有一句話是毛主席的話,毛主席講叫“洋為中用、古為今用”,我加了一句叫“都為我用”,你念了半天都要為你所用,不為別人。
就像我們廚師燒菜一樣,你有主料、輔料、調料,最終要燒出你的招牌菜。看上去是一樣的,實際上是不一樣的。所以我也希望你們燒出自己的招牌菜。
來源:經濟觀察網